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师信息 / 工程抗震研究中心讲师 / 正文

郝霖霏

发布日期:2024-04-08   浏览量:




职称:讲师

学位:博士

研究领域:结构消能减震;结构抗震性能评价与设计;高性能韧性结构体系。

办公地点:云开体育平台官网入口城外环西路230号云开体育平台官网入口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一区304室

办公电话:020-86395053

电子邮箱:haolf@gzhu.edu.cn


个人简介

2017年加入云开体育平台官网入口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承担科研及教学工作。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① 惯容减震装置的开发及其减震(振)机理研究与优化设计方法。

② 超罕遇地震下考虑结构弹塑性的减震性能化设计理论及实用设计方法。

③ 钢筋混凝土结构考虑复杂破坏模式的地震响应评估

④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后残余性能评价。

⑤ 高抗震韧性新型结构体系的性能提升机理及性能化设计方法。

⑥ 浮放储液容器的地震响应评估及隔震保护策略。

此外,深度参与了云开体育平台官网入口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大楼的建设过程,对大型复杂结构及其实验设备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等各个环节有深入了解和实践经验。



教育背景

2011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013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获工程硕士学位,导师滕军教授;

2017年9月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城市与建筑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前田匡树教授。


职业经历

  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入参与日本国土技术政策综合研究所、日本建筑研究所共同主持的“灾害据点建筑物功能可持续技术的开发(H25-28)”,“以确保厅舍,避难设施等的地震后继续使用性为目的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H25-27)”两个大型科研项目,对大型结构实验的组织和实施,加载和监测,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的测量与评价都有了深入全面的认识。

  深入参与了对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震损结构的安全评估及残余抗震性能评价的研究工作。

  深入参与了2016年熊本地震震后调查及震损结构的安全评估工作。参与了日本震损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评价标准的修订工作。


教授课程

减隔震技术发展与应用,建筑结构与选型II,科技论文写作A,BIM技术与应用基础。


研究生培养

在读硕士研究生8人(21级刘新宇,梁沛瑶;22级丘涛,林子聪,曾毅;23级邓荣,占建辉,吴佳成)。

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23级黄健),硕士研究生1人(21级林进秋)。

已毕业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人。

2024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3人(学术型1人,专业型2人),欢迎报考。


科研服务

承担消能减震装置性能测试,振动台试验等社会服务项目多项。


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51908156, 考虑黏滞阻尼器极限状态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加固, 主持

(2)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2023A1515012516,考虑结构非线性的惯容减震系统多目标性能提升机理研究,主持

(3) 广州市科技局,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2102020395,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冗余率和全寿命经济性的消能减震设计研究, 主持

(4) 云开体育平台官网入口创新枢纽专项科研项目,非线性结构基于附加子结构的调谐控制机理研究,主持

(5) 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1YFE12200, 基于阻尼增效的高性能惯容系统及其结构振动控制研究, 2021-10 至 2024-09, 参与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重大项目, 51991392, 不良地质段跨海隧道的渐进变形破坏机理与长期性能设计方法, 2020-01-01 至 2024-12-31, 参与

(7) 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2021YFE0112200,基于阻尼增效的高性能惯容系统及其结构振动控制研究,2021-10-01 至 2024-09-31,参与

(8) 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7YFC0703600, 工业化建筑隔震及消能减震关键技术, 2017-07 至 2021-06, 参与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52178281, 约束橡胶支座的三维隔震(振)性能和失效防控研究, 2022-01-01 至 2025-12-31, 参与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51808155, 自适应和容错双功能磁流变脂智能隔震系统性能研究, 2019-01-01 至 2021-12-31, 参与


研究成果

1、获奖及荣誉

2021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云开体育平台官网入口,2021.11.2;

2016年度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国家留学基金委,2016.12.15;

全局安全学领袖计划奖学金,日本文部科学省,2014.4.1。


2、论著目录

[1] Linfei Hao; Mincong Liu; Jianxin Li; Ping Tan; Di Wu; Multi-performance oriented seismic design of viscoelastic dampers for structural retrofitting,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4, 86: 108657.

[2] Linfei Hao; Hui He; Ping Tan; Kiwoong Jin; Xinyu Liu.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oriented optimal design of tuned inerter damper for seismic response contro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23, 253: 108394.

[3] Kiwoong Jin; Riku Ota; Linfei Hao; Kazuhiro Kitayama. Evaluation method for ultimate flexural state of prestressed precast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column connection with debonded partial tendon. Applied Sciences, 2023, 13(5): 2843.

[4] Hui He; Ping Tan; Linfei Hao; Kai Xu; Yue Xiang. Optimal design of tuned viscous mass damper for acceleration response control of civil structures under seismic excitation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2, 252(7): 113685. 

[5] Hui He; Ping Tan; Linfei Hao. Acceleration‐based effective damping ratio of tuned mass damper under seismic excitation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021, e1910.

[6] Hao Linfei; He Hui; Ping Tan. Response mitigation performance and energy dissipation enhancement of tuned viscous mass damper applied on adjacent structures.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1, 150(3): 106902.

[7] Kiwoong Jin; Linfei Hao; Kazuhiro Kitayama. Direct evaluation method for load-deformation curve of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with different tendon forces.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1, 19(9): 3597-3626

[8] 郝霖霏; 前田匡樹; 谭平; 薛松涛. 基于性能冗余率的震损混凝土结构残余抗震性能评价, 建筑结构学报, 2020, 41(8): 29-39

[9] Jin K., Song S., Kitayama K., Hao L. Detailed evaluation of the ultimate flexural states of beams in unbonded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s.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9, 17(3): 1495-1519

[10] Hao L., Zhang R., Jin K. Direct Design Method Based on Seismic Capacity Redundancy for Structures with Metal Yielding Damper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18, 47(2): 515-534.

[11] HAO LINFEI, 晋沂雄, 前田匡樹. 破壊モード混在型被災RC造架構における構造性能低下を考慮した残存耐震性能評価法, コンクリート工学会年次論文集, 2017, 39. (Hao L., Jin K., Maeda M. Residual seismic capac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RC frame with mixed failure modes considering reduction of seismic performances.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Concrete Institute. 2017, 39. (CD-ROM))

[12] Hao L., Zhang R. Structural Safety Redundancy-Based Design Method for Structure with Viscous Damper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2016, 58(5): 821-840.

[13] HAO LINFEI, 鈴木裕介, 前田匡樹: 構造性能低下を考慮した被災RC造建物の残存耐震性能評価法, コンクリート工学会年次論文集, 2016, 38. (Hao L., Suzuki Y., Maeda M. Post-Earthquake Residual Seismic Capacity Evaluation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by Considering the Reduction of Seismic Performance.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Concrete Institute, 2016, 38. (CD-ROM))

[14] 郝霖霏,赵丹丹,张瑞甫,薛松涛. 3.11大地震海啸浸泡后的带裂纹RC钢筋强度鉴定[J].结构工程师, 2015, 31(2): 28-38.

[15] 郝霖霏,张瑞甫,谢丽宇,薛松涛.加固后东北大学建筑系大楼在3.11地震中损坏原因分析[J].结构工程师, 2015, 31(2): 67-79.

[16] 谢丽宇,郝霖霏,张瑞甫,唐和生,薛松涛. 3.11大地震中减隔震装置的破坏及性能探讨[J].结构工程师, 2015, 31(2): 10-20.

[17] 赵丹丹,郝霖霏,郗皎如,薛松涛.中日抗震鉴定可靠性及加固有效性探讨——为什么专家鉴定加固后的建筑会在3.11大地震中损毁[J].结构工程师, 2015, 31(2): 39-47.




下一条:李华伟